top of page
Search

柴靜 穹頂之下-觀後心得

  • Writer: Metiswang
    Metiswang
  • Dec 23, 2017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Dec 25, 2017

從影片架構、多媒體敘事分析、資料蒐集與呈現、論述與核心關懷等角度,書寫觀後心得。



柴靜 穹頂之下

我相信「穹頂之下」這部片必定是很好的數位敘事典範。資訊爆炸的現今,網路上可選擇的影片多樣性高,一百多分鐘的片,竟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耐心。主持人柴靜具備流利穩健的口條,並且對於敘事要素與技巧掌握度相當純熟。看完這部片後,明白此片能竄紅的原因不只在於製作人的聲譽名望,作為閱聽人的我們真的能感受作品魅力與價值。何其有幸能欣賞這部傑作。


影片在架構上分為五個段落 : 開頭、霧霾是甚麼、它從哪裡來、我們怎麼辦、結尾。此片採用類似於ted的演說方式,開頭談論舉國性霧霾事件、女兒的出生、片名的由來。接下來的段落則是資訊蒐集與呈現及多媒體敘事分析的相輔相成,譬如採樣儀的剖析、NASA、北京腫瘤醫院、中科院等等權威機構的資料…等等,這些內容龐大且專業,但敘事者製作疊圖證明汙染覆蓋地區、運用FLASH動畫解釋呼吸道炎…等等,使脈絡清晰、深入淺出。而同時又緊緊扣合論述主題與核心關懷,即致力解決她「與霧霾之間一場私人恩怨」。了解汙染源頭是媒與油,揭開標準制定部門非環保部而為民間企業的黑暗秘辛,比對洛杉磯自由市場機制及12369公民自發處理問題。最後結尾部分「因為一個人知道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,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,他心裡面就夠踏實了」,使觀眾反思己身不該只知消費而不知克制、只知抱怨不知建設,願意關心議題並貢獻心力。


與數位敘事的七要素比對分析,我認為「情緒性的內容」(emotional content)在感性上喚起觀眾內心的共鳴與激情,理性面則扮演敘事演進的推手。柴靜提到自己的女兒剛出生時就必須進行手術,或她為了保護女兒而下意識用手帕掩住女兒口鼻,「這樣做很蠢,因為她會掙扎,就會呼吸得更多」。儘管她說話風格平穩,仍掩蓋不了她對女兒的深切擔憂與盼望解決問題的焦慮。她將霧霾的公眾議題與自身經驗連結,激盪觀眾情緒漣漪,消弭議題與觀眾內心的距離感,使觀眾明白沒有人能置身事外。「這一年我做的所有事情,就是為了回答將來她(女兒)會問我的問題:霧霾是甚麼、它從哪裡來、我們怎麼辦」。這句話除了具有親情的情緒性張力之外,更使敘事連貫並發展通暢。


「個人表達特色」(the gift of your voice)中,令人讚嘆資深主持人的表現,用各樣的技巧輔助觀眾深入議題。她訪問一位小女孩:「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?」「沒有。」「你見過藍顏色的天嗎?」「見過藍一點的。」「你見過白雲嗎?」「沒有。」 最後畫面定格在小女孩童稚無知的臉龐。對我們而言屢見不鮮的日常景物,對小女孩而言卻全然陌生,難道我們不該還給下一代看見藍天的權利嗎?主持人運用一連串叩問激起沉重悲鳴。 另一方面,當柴靜發現大氣防治法因行使監督管理權的執法機關模糊時,她鍥而不捨地追問環保部、工信部、質檢總局、全國人大,最後逼問出制法與惰政的弊病。主持人呈現實證蒐集與訪談內容,展現追根究底的嚴謹態度,建立權威性並觀眾信賴感,間接輔佐資料的可信度。


「精簡」(economy)的部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(4:42~5:18)共46位攝影師,2014年3-4月記錄空氣影像,涵蓋範圍包括天京、瀋陽、成都…等地區。僅短短三十多秒的時間,清楚呈現連續40天大面積的天空變幻,極有效率的講述使觀眾不覺疲勞。「配樂的力量」(the power of soundtrack)及「步調」(pacing)方面,作者沿途用手機紀錄回返山西的路程(1:10:01),引導出大量消失的自然村與房屋短暫的平均壽命之訊息,畫面緊湊且氣氛蒼涼,歸功於攝影快慢與配樂節奏完美契合。


這部影片的精采度與純熟度眾人有目共睹,而更吸引我的是,作為一個自媒體,柴靜在金錢利益之外,嘗試背負媒體的社會責任。這些數位敘事技巧成為一種憑藉或方法,使她得以傳遞核心價值且達成訴求。「老實說我並不想死,而是不想這麼活著」,這句話讓身為觀眾的我了解霧霾對生活造成的影響,更使我思考要如何活著。我們生活得太舒適、太知道怎麼苟且偷生,但若在探索個人價值和社會意義上虛應故事,便辜負社會投入的資源與期待。我希望能在這堂課的訓練之下,磨練數位敘事的能力,不一定要成就什麼豐功偉業,現階段希望能充實基礎,也許未來能使理想配備一具體手段而得以實現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 2023 by The Artifact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